近日,由浙江省教育厅、省委网信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14个部门联合出台《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减负方案》),印发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对于规范学生在校作息时间,《方案》明确,小学生早上上学时间推迟至8:00以后,小学、初中早上上课时间分别不早于8:30和8:00;寄宿制小学、初中、高中学校晚熄灯作息时间分别不迟于21:00、21:30、22:00。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期间每天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同时,禁止利用周末和节假日集中补习。中小学生寒假、暑假假期分别为3—4周和7—8周。中小学校各年级一律不得利用周末、寒暑假和法定节假日在校内外组织或变相组织集中补习。
《方案》同时规范了区域和学校组织的考试评价。小学一二年级不得以纸笔测试为主要评价方式,每学期统一考查不超过1次;三至六年级可安排语文、数学等学科考试和其他学科考查,每学期统一考试或考查不超过2次。初中文化学科可组织期中、期末考试,不得组织月考和周周清考试。
《方案》还规范了校外培训和进入中小学校的竞赛、活动管理。规定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时间不得与当地中小学教学时间相冲突,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培训内容不得超出国家课程标准,培训班次必须与招生对象所处年级相匹配,培训进度不得超过所在县(市、区)中小学同期进度;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以排名为目的的跨区、跨机构大规模学科类测试或变相测试。严禁校外培训机构作出与升学、考试相挂钩的保证性承诺。
浙江中小学生减负方案详细分析一些家庭让幼儿超前学习是由多种因素的叠加造成的,如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忽悠误导,部分民办学校掐尖招生助推,一些家长跟风,一些学校不淡定等,导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攀比式心态,并因为某些方面的所谓“优势”进一步加剧了家长的焦虑心态,造成抢跑的“剧场效应”。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对于幼儿超前学习有效性的众多研究成果表明,幼儿“抢跑”学习小学学科知识,弊大于利,短期看孩子似乎“赢在起跑线上”,长远看会“输在终点线上”。
一方面,幼儿超前学习小学的内容,一开始因其粗浅了解某些知识性问题而显得具有优势,但是到了2—3年级,基本上已经持平没有优势。正常学习的孩子,看似白纸一张,往往后劲更足,更适合描画与打造,也更有利于学校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科学开展教学。
另一方面,超前学习不利于幼儿的发展。首先,超前学习违背幼儿成长的身心规律,孩子没有在适合的阶段做适合的事情,往往会事倍功半。其次,超前学习与小学入学后的学习往往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会有偏差,影响衔接发展,很多孩子反而不适应学校的学习方式。第三,超前学习因学生提前获取部分简单的知识,往往会有骄傲和轻视心态,不仅不利于学习注意力集中与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会让学生忽视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全人的培养是弊大于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