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于个人,是岁月不惑;于国家,是风华正茂。
40年来,一代代中国民航人怀着燃烧的梦想,将青春的岁月投入到改革开放浪潮中。与之相伴的是,我国民航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航空运输市场,目前正向着民航强国目标大踏步前进。
1987年,魏全斌成为一名语文教师。从那时起,他就对教育充满了热爱和想象。在教学中,他尊重每一名学生,鼓励学生创新,以其特有的才华和魅力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职业教育迎来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正当各种职业教育学校大量涌现并迅速扩张时,还在四川绵阳一所学校当教师的魏全斌疑窦丛生:“这么快的发展速度,学校的师资队伍、设施建设能跟得上吗?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能有保障吗?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能对孩子的未来和教育事业负责吗?”
1995年,在四川省绵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租借的教学楼里,魏全斌开始独立投资民航职业教育。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1997年,魏全斌在四川广元创办分部。图为魏全斌(左三)和广元教学部部分教师合影。
1995年初,27岁的魏全斌开始独立投资职业教育。在只有40平方米的蜗居里,他大胆畅想着中国的未来,想象着行业的前景,想象着什么样的职业对学生有吸引力。那时的他,从未出过远门,没有坐过火车,更没坐过飞机。可是,他把自己的理想聚焦于民航业。魏全斌说:“那时候,我在黑白电视上看到了很多与民航有关的镜头。宽敞明亮的候机楼,快步穿梭其间的旅客,机坪上排队的飞机……尽管电视画面色彩单一,但民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视觉冲击让人难以忘怀。上世纪90年代中期,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坐飞机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但我预感到,随着国家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坐飞机的人会越来越多。届时,航空不仅要提供便捷的交通出行方式,也应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我判定民航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服务人才,民航职业教育领域大有可为。”从此,筑梦蓝天的种子便在他心里生根。
创业伊始,魏全斌仅有的3000元启动资金是借来的。用这笔钱,他在绵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租下了1间可以容纳70余人的教室、1间办公室和6间宿舍。办学之初,除了2名助理老师之外,魏全斌一人兼任校长、招生主任、就业主任、礼仪老师、文学老师、体育老师等。
作为就业主任,他四处奔走,为学生寻找出路。为了节约成本,从成都市区到机场,他放弃乘坐票价20元的空调大巴车,改乘便宜的公交车。如今,20多年过去了,他对成都双流机场东门外的小餐馆依然记忆犹新。当时,他每个月都要去几次机场,上午谈完事情,中午就在机场外面的路边摊吃一碗排骨面,下午接着找人谈事。在他看来,只要能把学生培养好、安置好,自己吃些苦是小事,因为心里很高兴、很满足。
回忆创业初期的苦与难,魏全斌记忆更深的是创业之难。那个年代,民航相对封闭,一个门外汉要想敲开民航的大门十分不易。为了向四川航空输送学生,魏全斌前前后后去了7次。前2次,一身正装、提着公文包的魏全斌走进川航大楼,想见负责人一面难如登天。站在川航大楼内,看着身穿制服、步履匆忙的川航人从身边走过,他感觉地位卑微,十分尴尬。然而,想到自己只要咬牙坚持一下,自己培养的学生就有希望加入这样的集体,他又感到斗志昂扬。于是,他锲而不舍地多次拜访,最终打动了相关负责人,成功向川航输送了学生。
经常在成都机场、重庆机场奔走,魏全斌目睹了航站楼内旅客日益增多,机场变得越来越繁忙。2000年前后,成都、重庆各大机场相继进入改扩建阶段,国内一大批航空公司涌现。魏全斌意识到,机场扩大规模肯定需要更多的员工,这对于民航职业教育发展是极好的消息。此时,魏全斌在绵阳的办学规模已达到1000余人。为了跟上民航的发展速度,魏全斌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移师成都。
2004年,在成都考察了多个办学校址后,魏全斌选择了毗邻成都双流机场的一所民航技校旧址,占地面积有近60亩,可以容纳数千名学生。他说:“选择这里有无数个理由,但最重要的是,这里靠近机场,学生每天都可以听到飞机的轰鸣声。”
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魏全斌在疯狂英语的一期宣传材料中看到了一张绿荫掩映下美国某知名大学的照片。他暗下决心:“我也要建一所这样的学校!”随后,他将这张照片剪下并塑封,摆放到他办公室的书柜中。魏全斌每天都会凝神注视这张照片并在心底默念:“我一定能建一所这样的百年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