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一早,我们来到以校园大和美著称的西南大学,无边细雨中,满眼绿色,分布其间的教学楼、图书馆、宿舍、运动场几成点缀,不负“花园式学府”称号。
“这里原有一堵墙,2005年院校合并时,墙一推,原西南师范大学和原西南农业大学便合并成了现在的西南大学,但这两所大学又是同根同源的,前者是原教育部直属高校,后者直属国家农业部。”学校招办的王彪老师边走边向我们介绍西南大学的前世今生。西南大学起源于1906年4月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经过百年发展,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铸就了“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由于历史原因,这所综合性大学在教育教师和农业科学方面有着突出特色和优势,杏坛育人,劝课农桑。
建校以来,学校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了20余万以教师和农业科技人才为主体的多层次、多类型毕业生,包括“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瓜类育种专家吴明珠、研究国宝大熊猫的专家胡锦矗等,以向仲怀院士为代表的家蚕基因组在蚕桑、遗传育种、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居世界同类研究前沿,并成功绘制家蚕基因框架图谱,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科学成就”。国学大师吴宓、中国土壤学科开拓者侯光炯院士等曾执教于此。
依山傍水的花园式学府
“学校面积比较大,靠走路的话一天都未必能逛完。”为了让初来乍到的我们了解学校的全貌,学校招办的谭晓荣老师特意安排我们乘车“游览”。一路上,荟文楼、雨僧楼、桃园、李园、崇德湖、樟树林、槐树山、含弘大道、逸心广场、光炯广场……校内美景不断,此间,不时还会出现绿色的敞篷观光车。“这是学校的校车,共有6条线路,早7点到晚10点会定时从相应位置发车。校园太大,有了这校车,师生出行会更便捷。”王彪说。
西南大学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座落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缙云山下、风景秀丽的嘉陵江畔,被誉为“重庆后花园之校”。学校总占地面积9600余亩,其中校舍约占183万平方米,其余均为山水、绿色植物所覆盖。据统计,该校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0%。
西部地区最大图书馆
学校的中心图书馆颇具现代气息。敞亮的一楼大厅里,整齐地摆放着图书检索及自助还书机,不时有学生过来还书。一楼往上,是不同类别书籍的阅览区。学生既可以选坐在带有台灯的四人或六人书桌前安心阅读,也可在异形沙发打造的小区域里静心写作,此外,还有紧邻落地窗的“观景”雅座,让人既可体味阅读之乐,还可远眺校园美景,养眼、养心。
图书馆负责人介绍,西南大学图书馆总面积约6.7万余平方米,拥有藏书438万余册,是目前西部地区最大的图书馆。藏书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多专业领域,其中尤以古籍善本、抗战文献资料及教育学、心理学、农业经济管理等藏书为特色。近年来,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数字图书馆已初具规模。如今,图书馆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支柱、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最重要的“第二课堂”。
探索“五分”人才培养体系 让学生成为“不一样的人”
感受着雨中诗意的校园,很快来到学校教务处,教务副处长张代平向我们介绍了西南大学不断改革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培养可以用三句话总结:基于综合,立于专业,归于个性。”学校通过本科生培养目标分层、学科专业分类、教学内容分级、培养过程分段、学生管理分流的“五分”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目标是充分张扬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将每个在校本科生都培养成“不一样的人”。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西南大学成立各类实验班,包括含弘学院、师元班和神农班等。含弘学院有大文科类“吴宓班”(约30人)和理工农科类“袁隆平班”(约40人),是学校“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通过自主招生、校内二次选拔、高考直接录取等方式选拔组建的。学院学生前两年按大文大理培养,后两年根据学生情况再具体分专业培养。西南大学承担教育部“卓越教师计划”示范项目,师元班探索卓越教师培养的新方法、新途径,实行“学业导师+实践导师”双导师制。神农班是西南大学“拔尖创新型农业人才培养计划”试验班,每年主要从涉农专业新生中选拔40人组建而成,最终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心在最高处,根在最深处”的高层次农业拔尖创新人才。
心理学科全国第三 中澳联合办学项目明年首招
我们知道西南大学以教育学和农学见长于世,但出乎意料的是,该校的心理学科竟位居全国第三,是重庆市唯一进入全国学科排位前三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