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20—2030年)》明确提出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
有关调查显示,近70%的急救事件都发生在家庭之中,人的心脏停跳4分钟内救治成功率约50%,6分钟内救治成功率约10%,10分钟内救治成功率约1%。如果第一时间进行胸外按压,就会为专业医护人员的到来赢得宝贵时间,极大地提高救治成功率。如果每个家庭中有1-2个成员学会一些急救技能,关键时刻就是救命知识。
对每个人来讲,危险有时是如此之迫近,生命有时是如此之脆弱。尤其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突出,意外伤害、脑卒中、心跳骤停等疾病的发生也越来越年轻化。据急救专家介绍,普通人通过急救技术培训不是一件复杂的事,现有的课程,只需要两三个小时就能掌握,可以考虑把急救技术作为部分行业入职的必修课,就像健康体检一样,或者绑定到驾照考试中。
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呼吁推进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如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谢资清建议,在全社会特别是大中学生群体中加强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培训。笔者认为,除了急救知识培训走进学生课堂,也有必要在公职人员、志愿者队伍中普遍开展急救知识培训,进而,营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关于急救其他国家是如何做的据纽约华尔街多媒体记者介绍,美国急救措施普及教育力度比较大,在美国的很多公共场合,特别是人流较大的地方都会配备自动体外除颤机AED,确保突发的病人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援。美国很多高中和大学里都会有关于急救知识的必备课程。在很多美国的健康课上老师会手把手的教同学,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如何急救。比如有人在进餐时被食物噎到,有人晕倒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抢救方法不同。面对需要心脏急救的病人时,对于成年人、儿童或婴儿采取的措施不一样。
德国是世界上应急管理体系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除了专业医疗系统拥有完善而高效的急救体系,志愿者是应急救援的主力军,是专业救援队伍的庞大后盾。“急救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而在急救知识同样从娃娃抓起的澳大利亚,约有40%的人口具有基础的急救知识,25%的家庭有常备急救箱。据澳大利亚华人胡方介绍,澳大利亚法律强制规定一部分群体中至少要有一人具备急救知识。根据澳大利亚职业与安全法的规定,一般一个超过25人的公司必须至少一人以上进行过专业的急救培训和拥有急救证书。一些特殊的行业,比如教育行业、社工类或其他服务类行业,对于员工有硬性急救证、持证上岗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