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20—2030年)》明确提出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
急救知识纳入中小学考试
近日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20—2030年)》明确提出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
有关调查显示,近70%的急救事件都发生在家庭之中,人的心脏停跳4分钟内救治成功率约50%,6分钟内救治成功率约10%,10分钟内救治成功率约1%。如果第一时间进行胸外按压,就会为专业医护人员的到来赢得宝贵时间,极大地提高救治成功率。如果每个家庭中有1-2个成员学会一些急救技能,关键时刻就是救命知识。
今年3月25日,北京市东城区东单体育馆内一名正在打篮球的男子突然倒地,心脏骤停,恰巧同在馆内打羽毛球的6名协和医院的医生看到这一幕,大家一边拨打120,一边展开了抢救,实施了心肺复苏和仪器除颤。大约半小时后男子恢复自主心律,被送往距离最近的同仁医院。这段刷屏的视频曾经温暖了大江南北。
然而,除了医护人员外,目前我国有良好急救知识储备的人并不多。发达国家的急救能力的培训非常普及,法国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为其总人口的40%,这个数字在德国更是高达80%;在美国,仅接受过心肺复苏技术培训的人数就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在我国,急救技能普及率百分比仅为个位数。来自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分钟就有1人死于心脏性猝死,而在面对心脏骤停患者时,很多人却不敢救、不会救,以至于白白地失去“黄金”抢救时机,这无疑是值得反思的。
黄志强表示,大中专、中小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强,对于急救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不仅可以使他们在遇到意外伤害时实现自救,还可以在必要时候挽救、救助他人的生命。而且还可以通过他们扩散到他们的父母,最终使整个社会受益。
黄志强建议,把系统全面的急救自救知识,包括水灾、火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逃生或自救方法,交通事故、煤气泄漏、溺水、农药中毒、外伤出血、内外科急症的急救知识,以及食物中毒、体育运动损伤、网络交友安全、毒品危害等方面的自我保护措施等纳入学校教育的课时计划。